快播:校园贷诈骗缠身,暴力催收、信息泄露撕开京东金融的“科技外衣”

文:向善财经 作者:刘能

最近,京东的“小弟们”拆分上市的消息引发关注。

3月30日,京东发布公告称,拟分拆京东产发和京东工业于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。消息一出,京东美股盘前上涨7%。


(资料图片)

看着自家“兄弟”奔赴IPO,京东科技难免会有些“想法”。

2020年9月11日,京东科技的前身“京东数科”(下文称京东金融)曾向上交所递交招股书,之后京东数科主动撤回了上市申请。

如今,京东科技上市一事仍未尘埃落定。于是就有人说,京东科技金融属性还是太重,可能存在合规风险,业务增长仍旧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。

京东金融为啥这么不招待见?咱们一步步来看。

//“违规催收、恶意催收”投诉不断,京东金融的“底线”在哪?。

很多人可能都用过京东的白条产品,分期买手机买电脑,都很方便。金融业务也是京东金融支柱业务之一。

有些东西不是你想藏就能藏的住的,毕竟赤裸裸的数据不会说谎

从招股书来看,其中,金条、白条的营收占比曾经一度超过四成。由于后续上市未果,2021年、2022年的数据并没有被披露,可能后续的信贷业务占比会有所变化。

目前来看,平台信贷产品占营收的比重其实并不低。京东金融以科技之名,行放贷之实,似乎被数据“实锤了”。

放贷的B面,本质就是催收。催收这个产业,从诞生开始就游走在灰色地带,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了。而从消费者的投诉来看,这里面极有可能涉及“违规催收、信息泄漏”等严重违法违规问题。

3月9日,有匿名用户在第三方消费平台投诉,疑似京东白条有恶意催收的情况。黑猫投诉平台上,有用户投诉,自己遭到京东金融催收,并收到骚扰

3月14日,有匿名用户发帖,京东金条第三方催收人员可能涉嫌违规催收、暴力催收。

从黑猫投诉平台的搜索数据来看,京东金融投诉量不算少,检索后足足有4万多条,而这其中不乏涉嫌违规催收等方面的投诉。

能够有这么多的投诉数量,从某种角度上,其实已经很能说明问题。虽然,匿名投诉真实性有待考证,但如若匿名投诉为真,那么作为平台方的京东金融还能,背负的责任就难以推脱。

用户密集投诉可能说明一件事:P2P行业整顿过去这么久,监管越来越完善的当下,乱象可能依旧存在。

值得警惕的是,暴力催收之外,从用户投诉来看,“校园贷”遗留问题以及相关的诈骗的问题愈演愈烈。

3月9日,有疑似身份为在校大学生的用户发起投诉称:“在校期间受到京东广告影响,使用了京东白条,产生了很多利息……”。

此外,也有用户投诉,大学期间受京东金融客户经理诱导,多次在京东金条进行借款,借款的金额累计达到94100元,要求京东金融退息……虽然以上投诉信息真实性有待进一步核实,但应该引起平台警惕。

作为大学生,还没走出校园,便背负了贷款。京东金融把大学生、校园贷,这两个本身毫无关系的词组,捆绑在了一起。除此之外,在后续 “取消校园贷”的环节,很有可能衍生另外一种诈骗。即,有人以京东客服身份,以“取消校园贷”为由,实施诈骗。

为什么有人能够冒充京东金融工作人员成功?难道仅仅的因为大学生对京东金融太熟悉、过于天真了?还是说,这骗子手段太高明?是,也不是!

比暴力催收更恶劣的是个人信息泄露问题。

被泄漏的用户信息,更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。如果平台在用户隐私信息管理上有漏洞,那么无异于给犯罪分子“递刀子”。

2021年6月份,有疑似京金融用户反映,平台用80元优惠券为诱饵,获取个人信息。(包括身份证照片,银行卡,人脸识别,联系人)

另外,根据黑猫平台信息显示,以“京东盗刷”为关键词搜索出现的客户投诉信息多达1103条。此前也有用户表示,自己在京东绑定的银行卡账户莫名出现多笔小额贷款的情况。

账户被盗刷,用户或平台就可能存在个人信息泄漏的风险。

有意思的是,一些用户用户查询征信记录时,发现有来自重庆盛际的贷款记录,但用户本人没有申请和使用过借贷。而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,正是京东旗下的小贷公司。

为何用户没有主动申请,账户却有贷款记录并且影响到了征信?这里面到底有没有用户信息泄漏?违法违规使用用户信息?

这些问题恐怕还需要平台进一步解释,京东金融得给用户一个交代。

在笔者看来,无论是涉嫌“违规催收”、曾经的行业中的“校园贷”遗留问题、相关诈骗问题、信息泄漏问题,都是互联网平台金融化增长的“副产品”。

P2P虽然被清退了,但一些消费金融平台还在,如果风控做的好,的确可以拉动消费,不过一旦出现违约,逾期,少不了催收介入。合格的催收还好,恶意催收不仅违规而且违法。

往小了说,恶意催收影响家庭关系和睦,催生家庭悲剧;往大了说,不法分子借网贷之名实施诈骗侵犯个人隐私,危害社会稳定,性质属实恶劣。

事实上,对催收问题、用户信息泄漏问题,不管是监管层面还是法律层面,都有明确的规定。

暴力催收这事儿不仅违规,还违法!

2022年,银保监会出台《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办法》明确设定不得采取的催收方式,进一步规范银行保险机构催收行为,维护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合法权益。

对非法暴力催收行为,刑法也做出了明确规定,在《刑法修正案(十一)》中,就新增了“催收非法债务罪”。

据悉,“爆通讯录”公布裸照、伤害近亲属等威胁、恐吓手段催收,让借款人产生恐惧心理然后就范的,很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。

催收人员通过骚扰通讯录,迫使借款人还款,如果有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情节,可能还会涉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。

监管是底线,法律是准绳。“违规催收、恶意催收”投诉不断,也是对京东金融敲响了警钟。

这些问题背后,科技仅作为标签,难以掩盖背后浓重的金融属性气息。

实际上,京东科技缺的不是增长,不是营收,可能是科技硬实力以及自制、约束能力。名字可以改,品宣口径上也可以更“科技范儿”,但长远来看,合规与风控仍然是个问题。

//科技外衣下难掩金融本质,京东社会价值观如何“落地”?

京东金融,换马甲容易,改战略难。

京东科技尝试过不少改变,但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。

今年1月4日,京东科技发布内部信,宣布结构调整,成立一事业部和三中心——京东云事业部、销售中心、解决方案中心和交付中心,四位负责人均向京东科技CEO李娅云汇报工作。

调整的目的很明显,提高云业务的权重,继续强调公司的科技属性。

一般来说,公司在战略上越强调什么,就越缺什么。京东科技一开始就是依赖电商生态长出来的金融平台公司,财务结构上也是如此。

战略转型,也意味着财务结构要转型。

京东金融的最大问题就是,金融业务的顶梁柱可能依然没办法彻底抛弃。

以2002年上半年数据为参考,公司金融业务收入贡献在70亿元以上。即便是2021年2022年有所减少,但如果都放弃这部分业务,接下来,公司的新业务的成长怎么办?依赖母公司输血?

其次,数字化技术业务收入规模还没真正成长起来,离真正成为支柱还有一段距离。

今年1月份刚刚完成的组织架构说明,公司目前仍然处在战略调整阶段,接下来调整有没有效果还需要验证。

笔者认为,财务结构上摆脱不了对金融的依赖,那么再怎么调整,金融本质不会变。

金融行业,增长是天然需求,一切商业模式设计都是迎合这个需求。

合并云计算等其他业务,并不会掩盖金融业务增长的本质。

贷款规模增长其实就很说明问题。

2019-2020年,京东金条产品促成的贷款规模分别为2555亿元、4589亿元、5200亿元。三年规模翻了一倍。这也就不难解释第三方平台上,消费者关于金融业务的投诉还很多。

“心不狠、站不稳”。京东金融转型的定力还是差那么点意思。表面上要转型,但骨子里仍是金融企业,这怎么行?

“金融属性”在,只要小贷业务规模不是0,那么小贷业务的合规性,就要持续被关注。

关键是看近两年的数据,2021年、2022年贷款规模会不会增长?营收结构有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,这些数据可能比改名、调整组织架构更有说服力。

互金平台转型科技,并不容易。金融行业的利润率高于科技行业,习惯了“挣快钱”,平台还愿意去挣辛苦钱吗?难!

另外,金融科技本质上是金融的“依附行业”。

脱离了金融增长逻辑,金融科技并不能直接产生价值,因此即便是“科技公司”,如果业务上“含金率”过高,那么本质上还是属于金融行业而非科技行业。

一句话:核心逻辑还是金融增长的逻辑。

俗话说的好,“是骡子是马,拉出来遛遛”。是真金融?还是真科技?不看广告看“疗效”。

转型科技,京东没少投入。

2020年上半年,公司用于技术研发投入的占比接近16%。16%已经够格了,科技公司的研发投入标准是10%以上,投入是一方面,完成金融到科技的转变,还的看顶层战略变没变。

金融科技最重要的是什么?不是帮助多少家银行向用户贷了多少款,而是真正的“科技以人为本”。

京东可能到现在都没玩明白“以人为本”是怎么个意思。

在长期战略的规划和执行上,阿里的做法似乎更值得借鉴。比如,用一个好的机制落地你的ESG战略和目标。

蚂蚁集团方面,重金投入研发之外,进一步确立起ESG可持续发展战略。并且把这个战略细化到可以落地的具体措施。

比如,建立个人信息保护监督委员会,组建“隐私保护办公室”、设立“首席隐私官”,把“技术驱动隐私保护”真正作为战略去落地。

在集团传播层面,京东也一直在强调社会价值。但金融业务中的某些问题,可能会恰恰表现出相反的价值取向。

比如催收问题,再比如用户数据和隐私问题,这些问题,可能都需要更实际的措施去解决。而对于京东科技来说,集团层面的价值观,落地到自身的发展上,也同样需要更直观地体现。

对京东科技来说,金融赋能实体,需要更多的成果,也需要更多的社会担当,这些都是无法通过“转型科技”来回避的问题。

总结:

京东这艘大船,虽然还在前进,但漏洞不可忽视。平台社会价值的方向再正确,不能落到实处,无异于一句空话。

如今,京东数科上市失利之后,行业风向已经清晰,接下来战略何去何从,能否真正摆脱对金融的路径依赖变得关键起来。

作为用户,作为行业观察者,我们不妨听其言观其行,接下来,平台的发展和进步,依旧需要消费市场观察监督。

标签:

X
X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南非信息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13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